很多人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私的,也有人觉得人是无私的。然而,人是自私的或是无私的实际上都是人的本性的表面现象。人的真正本性是追求自我的感受,即趋正避负。
价值意识理论认为,人的感受可分为两类,即正感受和负感受。正感受就是人自愿接受的那种感受,是自己喜欢的,例如,快乐、美好、温暖等等;而负感受就是自己不愿意接受的那种感受,是自己不喜欢的,例如,恐惧、悲伤、痛苦、孤独等等。
人的感受和感觉并不一样,感觉好的东西并不一定让你产生好的感受,感受是人内心的一种体验,是和人的生活经历和经验有密切关系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经验,所以相同的感觉可能会产生出不同的感受。不过,总的来说,凡是能让你产生自愿接受的感受的就是正感受;凡是让你产生不能接受的感受就是负感受。
人的意愿和行为正是朝着趋正避负的本性进行的。这并不是我们是否想这样做,而是本性驱使我们只能这样做的。
对于一个自私的人,他往往是一个不爱别人只爱自己的人,注重自己的身体和感受,而对别人的身体和感受是不关心的。相反,一个无私的人往往对他人的爱胜过对自己的,例如,一个母亲对她的子女的爱;一对恋人也会把对对方爱胜过对自己的爱。所以,无私的人更关心他人(所爱的人)的身体的安康和心理的感受。
当面临危险时刻,自私的人往往是不顾别人而只考虑自己,并会作出为了自己而损害别人的行为。因为他这样做是为了避免使自己身体受到伤害时而产生痛苦的负感受。而无私的人则会作出牺牲自己而使他所爱的人避免受伤的行为。她这样做也是为了使自己避免因所爱的人受伤害而使自己心理产生比自己受伤害更大的痛苦的负感受。
在利益面前,自私的人往往要为自己去争抢更多利益,这样就会使自己产生更多的愉悦的正感受;而无私的人则往往会把更多的利益让给自己所爱的人,这样她反而会产生比自己获得利益时的更大的正感受,因为,当她看到自己所爱的人高兴时她就会产生更大的幸福和快乐的正感受。
这些正是自私的人和无私的人的区别所在,但不论他们在行为上是如何不同,但他们都是为了追求正感受,避免产生负感受。这一点上他们是相同的,这就是人的本性的要求。
价值意识理论认为,人的这种感受的不同就是导致人的价值观不同的根本原因,价值观就是人的这种本性的体现:人的一切都是为了自我追求更大更多的正感受,避免产生负感受。